把握黃金兩年 創造A+碩士學位

2006最佳研究所指南

把握黃金兩年 創造A+碩士學位

研究所2年,有人度日如年,也有人活得精采,創造與學位等價的實力。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時代,《Cheers》雜誌告訴你,擁有碩士學位不稀奇,擁有A+碩士學位才稀罕。

文—羅儀修 攝影—曾千倚

2005年10月 Cheers雜誌

近幾年在研究所爆量成長的趨勢下,青年學子「在大學畢業後,應該進入職場」的就業公式,已然被推翻。各種數字顯示,台灣大學生選擇停留在校園裡的時間變得更長了。

超過一半畢業後,想再升學

教育部今年4月公布的「大學生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報告」顯示,國內僅3成大學生打算在畢業後投入職場,超過一半以上(55%)希望再升學進修。其中有意留在國內進修者,就高達42.11%。隨著年級越低,留在國內進修的意願越高(見圖2、圖3)。

當學生留在校園的時間變長,高等教育的學習時間也逐漸由原來的4年拉長成6年;還有許多人選擇延畢,以準備研究所的考試。根據教育部統計,93學年度就有近4萬名大專生辦理延修(大專生39,729人,碩士研究生1,120人)。

滯留校園、以時間換取學位,是否就表示對未來的方向更為清楚、多一份自信?

答案顯然還不夠肯定。

當大學生一窩蜂搶進研究所,另一個值得警醒的數字卻透露,有大量的人在搶進研究所後不久、還未拿到碩士文憑前,便自動選擇放棄。

據統計,92學年有將近2千名碩士生,因「志趣不合」而主動離校,另外還有超過8千7百多名碩士生,非因病或經濟因素辦理休學(見圖4、表1),總計超過1萬人。他們或可能不滿於師資、課程,或覺得個性能力不適合;但這樣的數字都透露出多數人對自己和念研究所的認知,仍有差距。

這1萬多人的數字背後,不禁令人懷疑還有多少在校園裡渾渾噩噩、隨波逐流的碩士生,隱而未現?

今日滯留校園,明日在產業滯銷?

「很多人是碩一進、碩二出,畢業之後還是半調子,這才是令人擔心的,」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湯堯表示。 

當高教大門廣為開啟,如果大學生只是一味地追逐、選擇延長「滯留」在校園,卻未抬頭認清現實,培養與學位等值的專長,即使將來走入職場,仍可能變成產業的「滯銷」人才。

換言之,取得碩士文憑不難。對從小只會準備考試的國內大學生而言,如果能提早對自己的生涯有所警醒,創造一個具差異化的「A+」碩士學位;兩年後想要成為企業的暢銷人才,一點也不困難。

建議此刻正埋首苦讀的你,不妨抬起頭來,從「客觀條件」與「主觀態度」兩個面向,來檢視自己是否已準備在握了?!

A+的客觀條件

「客觀條件」上,從一開始選擇念研究所、在決定報考學校時,你必須更加留意,而非又陷入過去升學主義下,只求「考上」駝鳥心態。

1. 缺乏實質內涵的系所不要念 

光是近3年成立的系所,就有高達767個。隨意瀏覽幾個系所名稱:台灣文學研究所、文教法律研究所、統計資訊研究所、光機電研究所、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等等,顯示各校系所正朝向專精化發展。

「他們的特色是長在名字上,」一位化學工程系所主任指出,多一位學生,學校就多一份資源。目前教育部增設系所的原則,主要以符合社會發展需要,或具備校務特色為前提。而在總量管制的狀態下,新增系所名稱就花樣百出,但根本欠缺實質內涵。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所主任張建成便指出,有些研究所成立了快10年,到現在專任師資還是只有3位,連個教授都沒有。

儘管如此,大部分系主任都表示,換個名字的確較易獲得學生的青睞。

「其實越普通的名字,走的路越廣,」清大動力機械工程系所系所主任蕭德瑛表示。而台師大大眾傳播研究所所長胡幼偉也提醒,不管當初學校設想的方向是什麼,都會受限於師資。任何研究所立意再好,沒有合適的師資都是枉然。

走訪各大院校,每位系所主任都口徑一致,認為師資是最重要的挑選指標。可以從教師的研究專長、發表文章,以及近年的執行計劃來看。如果近年沒有發表論文,則代表他可能呈現停滯、缺乏吸收新知等狀態,不可不慎。

另一方面,中原大學化學工程系所主任鍾財王指出,除了學校網頁可以查詢,另外像是國科會、GRB政府研究資訊系統等網站,也都可以查到每位教師專長及近年研究計劃。

「為了不要浪費兩年,請找一位非常認真的老師,」逢甲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所主任林中魁也語重心長地表示。

2.可能被淘汰的學校,畢業誰敢用?

毫無意外地,研究所及碩士生的增生速度依舊(見圖1)。

因應研究所成長過快、導致高等教育的質量失衡,教育部已自91學年度起,採行總量管制的方式,抑止學校及系所的增設。並從今年開始,參酌大學校務評鑑結果,審核各校明年可增設或調整系所、以及招生名額總量。

「高等教育不希望再擴充了,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陳德華指出,明年七、八月將再啟動系所教學評鑑作業,屆時系所「如果品質不到,就應退場。」

看起來,評鑑報告是研究所教育變革的契機。退場機制的建立,也是各方深表贊同的手段。然而,系所的退場卻也將衝擊到學生畢業後的就業處境。

以今年9月底公布的「94學年度大學校院師資培育中心評鑑」為例,計有高雄師範大學(為高醫大開設)、崑山科技大學、實踐大學(高雄校區)、南華大學和彰化師範大學等5所學校,被評為3等,必須在95學年度起停招。

一位正於實習階段的師培生指出,學校被要求停招,不但要擔心學程能否繼續修完,更會憂心將來在狹小的教職市場中更找不到工作,「因為學校名聲不好。」

因此,考生應該多方從師資、課程、教學資源等各方面,謹慎選擇,才能避免就讀後不久,學校被評鑑淘汰、退出市場的尷尬處境。

3.企業以能力為優先考量

多數人認為念研究所,日後在職場上就更有競爭力。但證據顯示,有更多的企業導入科學化、精細化的徵才分析工具;比起學位,他們更重視每位應徵者的能力及人格特質是否符合所需。

以當紅企業友達光電為例,面對當前應徵者學歷普遍提高,兩年前友達自行發展出一套「組織適性」的徵才分析工具。

他們先設定6項人才特質標準,再請公司內1,500位工程師進行測驗,歸納出每一職務在不同指標上所需的平均分數。日後在招募時,以此標準來比對應徵者的適性測驗結果,是否接近該需求單位的平均值。

友達光電人力資源處經理郭俊男強調,不同的職位有不同的需求,學歷並非看重的指標,而是看對方適合哪一種職務。即使是大學畢業生,也可經過培訓有所發揮。「最重要的是,他能有適合自己的土地。」

裕隆日產也是重視能力篩選大於看重學歷的指標企業之一。

裕隆日產招募人才時,除了專業能力的考量,更以「行為面談」進一步篩選。裕隆日產汽車管理部經理李江山指出,行為面談則著重交叉詢問的技巧,再三請對方依過去不同的工作表現或在校活動,陳述事實、當時狀況,以及最後結果。注重個人的工作動力與人格特質。

李江山表示,近年應徵者為研究生的比例,明顯超過大學生的比例,「來的都是研究生,反而找不到大學生。」基於薪資成本的考量,加上認為大學生的能力應可勝任一般職務,如要優先考量,他們會先選擇大學生。

顯見企業所重視的選才條件,與學位之間並無直接關連。換言之,能力才是關鍵。

要如何在碩士班期間培養A+的就業能力,可以操之個人的學習態度是最好的金鑰匙。

A+的主觀態度

1.慎選師資,適性發揮

就讀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碩士班1年級的賴佳偉,原是一個南投埔里的「內山男孩」。升學之路走得跌跌撞撞,二專、二技、到研究所之間,就重考了2次。相較於同學花了1萬多塊報考研究所,考到後來「都考昏了」,不知道自己在考什麼;賴佳偉只選了高應大等兩所學校,「就是儘量去讀,也衡量自己的能力在哪裡。」

他的生活,因為加入高應大教授艾和昌的太陽能車隊計劃,而產生不同的變化。他曾赴日本、澳洲及希臘四處征戰,在2004年雅典奧運太陽能車會外賽取得第4名,也是國內唯一的隊伍。今年9月底才參加完澳洲太陽能車隊世界大賽,在20個隊伍中排名第7。

「比賽不是競爭,而是交流。」有別於國內較欠缺互通,他看到國外隊伍在會後都公開討論,互相交換技術以求彼此進步,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視野,也影響他做事的態度,「以前遇到困難容易逃避,現在只是專注去做,也勇於挑戰。」

2.國際化增值你的人生

自從3年前教育部推動「提昇大學國際競爭力計畫」之後,到去年7月為止,國內已有近1,400個採英語教學的課程,也有將近1,400位交換學生。

在國際風潮的漲勢下,各校已為碩士班建構了一條「短期放洋」的管道。有更多人願意延長研究所的學業,體驗不同文化的衝擊和經驗,創造學位之外的價值。

現為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博士班的蔡惠如,在念碩士班時選擇到美國芝加哥馬歇爾學院(John Marshall Law School)上課半年,取得報考美國律師的資格。

馬歇爾學院請了1位律師義務指導她,讓她得到很好的英文論文寫作訓練,也啟發她不一樣的思考方式。儘管後來因實際考量,未繼續準備考美國律師執照,對她而言這半年的學習和交流,是絕對值得的投資。

楊鴻仁目前剛進入一家半導體公司擔任人力資源部管理師。他在研三時,跑到澳洲交換一年。同學兩年念完碩士,他花了4年。

楊鴻仁畢業於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,對他而言,出國始終是一件懸念在心的事。在考上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後,便密集修課,準備參加交換學生計劃。在第3年讓自己接受另一種文化洗禮,也開闊了他對人生的態度。

他認為,無論念研究所與否,都應該從對自己人力資本的投資角度來看,以自己的方式去提升能力,研究所只是其中之一。

3.多看、多聽、多接觸

對於這個仍注重學校「DNA」的社會,許多技職或私大學生不免有「差人一截」之遺憾。但透過多看、多聽、多接觸,「弱勢學校」的學生仍可以成功挑戰別人的眼光。

今年剛考上台大土木工程學系碩士班的蔡智丞,之前是台中高工、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營建工程學系的畢業生。

因於對電腦輔助工程感興趣,他在大三時即選修資管系的課程,並多請教老師有關實務界的趨勢,以及早準備。即使他到台大上課,雖然感覺「在質和量都有差異」,但自信只要多問、多看,多去培養自己的實力,就沒有差異。

71年次的湯長裕,和69年次的蔡世璋,同為明新科技大學資管系2年級研究生。他們從高中開始,就經常在業界工讀。湯長裕現在也是一家彩色濾光板公司的資訊專員,他因為知道企業的需要,不怕未來找不到工作。

蔡世璋則是一間資訊公司的高級程式設計師。為了增加實力,他要求自己無論是寄e-mail、寫技術報告,都要用英文。他不擔心競爭力會差人一截,反而盡力去找到自己的價值,「去做到讓人家覺得你是碩士。」

4.多磨練,換跑道也能好表現

26歲的張英王民,是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3年級學生,接觸視覺藝術的領域不過4年。

然而,翻開他歷年的得獎記錄,洋洋灑灑超過了200多項。包括去年行政院新聞局徵選電影創意故事得獎,今年的時報廣告金犢獎(文案、平面及影品類皆獲獎),及玉山文學獎小說優選等。

20歲之前,張英王民都是念農園相關科系。之後,他開始想要做自己喜歡的事,於是辦了休學、再重考考上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藝術學系。由於是插班進大三,原是一張白紙的他,和同學的實力有很大的差距。為此他要求自己多參加比賽,以增加創作的思考和技巧。同時每項競賽都要報名2件作品以上。像去年的時報金犢獎,他就投了40件作品。

張英王民說,比賽已經成為他的一種習慣,因為比賽有明確的截止日,更能刺激自己在時間內多想、多發揮。因此,他不擔心未來的出路,只想著如何善用校園的時間多充實自我,培養能力。

快樂學習,創造A+碩士

當高教之路越寬廣,你所需要的新思維,已不再是如何考上好學校這種單一面向,而是要能找到最適合你成長的地方──一個能拓展多元的視野、真正培植你的實力之處,才能讓你的碩士升級為A+。

看清目標找到適合自己的研究所,並盡量在那短短兩年創造更多的價值,這才是閉關苦讀的你,應該仔細規劃的方向。把握黃金兩年 創造A+碩士學位

按讚加入粉絲團

延伸閱讀

3 comments
  1. 拍拍手哩<br />
    出國我也想<br />
    但實在…錢少少 <br />
    唸書是快樂<br />
    工作是痛苦地..

  2. 呵呵~等到開始教書、開始工作,<br />
    才真正覺得唸書是幸福的…<br />
    沒錯~工作是痛苦低~

Comments are clo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