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教書哲學

教室裡面又講起陰陽乾坤,當學生的我卻頭腦渾沌的呈現發呆空白階段。
老師嚴肅的說:「不想上課沒關係,但是到時候就不要怪他讓我們沒有拿到這個學分。」

老師跟學生身份之間的轉換、角色意識role identity的扮演。

放空。

想著我有什麼東西還沒有弄,想著我還有幾百個報告,想著該怎麼準備接下來的課程,在一個月之內要趕課把第二次考試的內容上完加上複習、加上留時間寫習作。要趕課卻又要讓課程內容有品質,對我來講這真的是一種挑戰,終於體會大學的時候,教授說為了上這一堂課,往往都要準備好幾個小時,甚至好幾天。
在我的課堂上,往往拋出的每一個問題,都有背後隱含的意義。或是每一次的閒聊、在看似漫無目的沒有邊界的聊天當中,給學生一些概念或是一些基本的感覺,有時後突然覺得自己很像電影導演一樣,在課堂的舞台上先埋下伏筆,然後慢慢的引入正題。
哈哈,這大概是看完八九遍「衝擊效應」之後得到的後續感想吧~我猜想所謂置入性行銷應該也是類似這樣的方式吧!因為原本覺得好像不起眼的每一幕,其實在後來你才會恍然大悟的發現,原來這是有這樣的意義壓。
把這些理論學說,放在教育上實驗,其實本人也覺得有他獨特的效果。除了置入性行銷之外,20/80理論、長尾效果、藍海政策還有好多好多,其實這些陸陸續續在暢銷書排行榜名列前茅的管理叢書,都讓我覺得在教育上有很大的輔助作用。所以我很喜歡去進修,很喜歡去研習,參加新的研討會,或是接觸許多很學理性、哲學化的理論,對於接受新的事物可以說非常樂在其中。
有時後回想,覺得自己很幸運的是,從五專經過插大然後才到研究所,一路看似曲折的求學歷程,卻也訓練我有這樣多元的思考模式,到現在我喜歡把所有新吸收學說應用在生活上。
希望給學生的不只是訓練他們思考,還要訓練他們如何思考。以前我們都聽過,「不是給他們魚吃,是要交他們捕魚」。其實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能夠實現多少,但至少我認為盡力去作,也許給他們的啟發有限,但至少在求學過程中能夠接受到這樣的訓練。
跟他們分享我生活上的點滴,跟他們分享我對事物的看法,但是我不要學生一昧的只是聽,我希望能夠讓他們自行思考。訓練他們自己處理事情,解決事情的能力。昨天在汽三乙講了很多,學生問我:「八九年的感情,怎麼可以這麼理性的說斷就斷?」我給學生兩個思考方式,首先想像假如這件事情是發生在你朋友身上的時候,想像你會給朋友什麼樣的建議?
一般人往往都說當局者迷,自己身為故事的主角,往往都帶著太多情感的羈絆,所以我讓他們想像,如果這件事情是發生在你周圍的一個好朋友身上,結果好朋友跑來找你討論,你會給他什麼樣的建議?那很明顯的,你就會知道你自己應該怎麼做了。即使再多的感情、即使再放不下,但是一旦跳脫自己角色之後經過理性的思考,你就會知道你要怎麼做了。
另一個方式,也同樣是脫離「當局者迷」的情境。我會建議在時間軸上跳脫現在,假想時間點移到未來五年、十年,你回頭看這一件事情你自己做的決定,你會不會後悔?就好像如果你跟一個好朋友因為口角爭執或是誤會,你心裡面決定不要再跟他講話、不要再跟他當好朋友了,也許現在你會覺得因為這一件事情覺得出一口氣,但是假想,你過了五年十年,當你出社會、工作一段時間之後,你會不會想知道這個曾經一起度過青春年少時期的好友現在的現況?你會不會想要再跟他喝一杯咖啡回憶年少的輕狂歲月?
也許你會說,未來的事情太難講,未來太多變數,現在很難想像未來。但是請你回顧你國小的時候,或是國中的時候,有沒有做了哪一件事情讓你後悔?或是如果在哪一個時間點上,如果你多做了一件事情,或多講一句話,也許現在情況就會不一樣了。
之所以在汽三乙講這一些,大概是看完蝴蝶效應之後,在頭腦留下的漣漪還餘波蕩漾吧!這一陣子看了衝擊效應跟蝴蝶效應兩部很讓人思考的電影。不是只有車跟車碰撞才叫crash、可能人跟人相處的crash、或是某個事件的crash,或是你自己心理兩個價值觀的crash,一切一切都不是那麼絕對的。你永遠不知道,每一個舉動背後會帶來多大的影響,每一個決定背後對整個人生的影響,每一句話甚至一個念頭,都有可能造成截然不同的結果。
很多時後,感動的那一剎那,如果你能捕捉一瞬間的自己,就好像拍照一樣,把你心裡面的那一瞬間定格下來,你會發現其實自己原來還活著,笛卡兒說「我思,故我在」,這是一種發現生活的樂趣。

按讚加入粉絲團

延伸閱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